白芍藥(學名:Paeonia lactiflora Pall.)也稱白花芍藥,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。多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根肥大,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。莖直立,光滑無毛。葉互生;具長柄;2回3出復葉,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8~12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楔形,全緣,葉緣具極細乳突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葉脈在下面隆起,葉基部常帶紅色。花甚大,單生于花莖的分枝頂端,每花莖有2~5朵花,花莖長9~11厘米;萼片3,葉狀;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,倒卵形,白色、粉紅色或紅色;雄蕊多數,花藥黃色;心皮3~5枚,分離。蓇葖果3~5枚,卵形,先端鉤狀向外彎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7月。
繁殖方式:主要為分根繁殖,也可用種子繁殖,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,生產上應用較少。
⑴分根繁殖: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產上常用方法,生產周期短。收獲時,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,選健壯芽頭,切成小塊,每塊芽2~4個,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,以利生長,隨切隨栽或暫時沙藏、窖藏后再栽,芍藥8~10月種植,按行株距50厘米×30厘米,穴栽,穴深10厘米左右,每穴放芽頭1~2個,芽苞向上,放平,然后覆土5厘米左右,蓋實。每畝栽2 500株左右。
⑵種子繁殖:單瓣芍藥結實多。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,隨采隨播,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、下旬播種。苗株生長2~3年后進行定植。
芍藥適宜溫暖濕潤氣候條件,性喜陽光、喜溫、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。在年均溫14.5℃,7月均溫27.8℃,極端最高溫42.1℃的條件下生長良好。
芍藥是宿根植物。每年3月萌發出土,4-6月為生長發育旺盛時期,花期5月,果期6-8月,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,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。
芍藥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,播種后當年生根,再經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,翌春破土出苗。